自从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出第一幅唐卡《白拉姆》像后,唐卡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勉唐、噶玛噶孜、热贡三大主流画派。唐卡一词源于藏文音译,意为“佛祖的卷轴画”,内容以表现藏传佛教为主,题材涉及历史、文化、医学等诸多领域,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2006年6月,唐卡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吾屯上寺曲丹绘制的《班达拉姆》表现的是佛教护法神吉祥天母,传说其掌管人间地狱,凶狠无比,藏民多信奉此神,辟邪保平安
过了同仁县隆务河峡口这尊十余米高的摩崖浮雕彩绘大佛,即进入“金色河谷”热贡地区。热贡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其中心隆务河谷两岸农牧业都很发达,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热贡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传统的热贡唐卡艺人,手艺只传亲属或徒弟,不传女孩子;现在唐卡艺人不仅带女徒弟,而且还建立了规模很大的画院。吾屯村的这个画院里不仅有来自牧区的藏族孩子,也有来自北京、西宁等城市的汉族徒弟。
12年前在拉萨,我和热贡画师娘本曾有过一面之缘。
那是我第一次到西藏,内心难免兴奋,到了宾馆放下行李直奔大昭寺。其时夜色渐染,整个八廓街仿佛浸泡在海水下面。青冥浩荡之中,一家唐卡店灯火辉煌,夺人眼目。我在雍和宫见过唐卡,对这种以藏传佛教内容为主要题材的卷轴工笔画不算陌生,但拉萨情境不同,飘忽的酥油灯,青煦煦的街道,磕长头的朝拜者,唐卡上的佛陀、菩萨、护法栩栩如生,令人心中暖意顿生。老板是一位精明的中年汉子,客人到店即迎上前去,讲述何谓唐卡,何谓“热贡唐卡”。当时我对有关唐卡的一大堆名词术语无心深究,倒是记住了老板,他有一个汉族人听起来有点女气的名字:娘本。
转眼10年过去了,唐卡从“草根儿”一跃成为拍卖市场显贵,10年之中价格翻了10倍有余,唐卡中的上品“热贡唐卡”更是炙手可热。作为记者总要赶时髦的,年趁着唐卡收藏的热乎劲儿,我到了青海省会西宁。
想搞清楚何谓“热贡唐卡”,必须先搞清楚何谓“热贡”。到了西宁长途汽车站,说去热贡,售票员说没有这个站。拿起电话拨给热贡的朋友格桑,格桑说你买到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的票都行,全是一个地方,也就是热贡。热贡是藏语地名,所辖地域包括同仁但不仅限于同仁,核心地带是同仁县隆务寺所在地隆务镇。如今热贡这个地名已经不是官方名称了,但民间仍沿袭热贡这种传统叫法。该地唐卡盛名在外,世称“热贡唐卡”。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在热贡唐卡的“生产基地”吾屯村热贡画院,我再次与娘本不期而遇。打问经历,此娘本果然就是当年八廓街上的那位娘本。在外漂泊多年,趁着唐卡热,他已回到故乡吾屯(藏语称“僧格雄”),办起了热贡画院,事业兴旺发达。画院有三层楼,一层是办公室,二层是热贡唐卡藏品展厅,三层是画室。院里停着宝马X5,养着藏獒。与拉萨开店时相比,娘本整个人平添了一层雍容。
谈起今昔唐卡价格的落差,娘本感慨万千。匆匆谈了几句,娘本有事离开,我就在展厅里看他的私人藏品。拿着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察仓·尕藏才旦先生的著作《热贡唐卡》,按图索骥——我的首要任务是把唐卡的分类搞清楚。
藏语唐卡一词有平坦、辽远、原野、广场的意思,也有展开、摊开的意思,另外也指皮料、皮画;从渊源上说唐卡来自苯教传道用的卷轴画,词意则可以看出画的原料及形态。如果不求甚解,一句话就能说明唐卡的分类——手绘而成唐卡的叫“止唐”;丝绸剪裁粘贴或缝纫而成的唐卡叫“规唐”。约定俗成,现在提起“唐卡”一词,专指手绘的“止唐”,丝绸粘贴而成的“规唐”则被称为“堆绣”。
如果试图彻底搞清楚唐卡的分类,那可就不是一天半天的事儿了。好在娘本收藏的热贡唐卡珍品门类齐全,对着书看倒也直观明了。
在热贡画院看了足足半天,接着又在隆务河谷中信马由缰地转悠,到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萨日等以热贡唐卡著称的村子里拜访画师。见人越多越发怵,唐卡太深奥了,我不再奢求写出“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能写出热贡唐卡的粗略轮廓也就不错了。
那次去热贡算是认识了唐卡,报道反响也不错,但自知那次采访不过是蜻蜓点水。年5月又到了热贡,接待我的还是老朋友格桑,前天他上山参加一个苯教葬礼,冷风吹了一夜,感冒了。再次见面,格桑说一点都不意外,热贡就是来一次就忍不住再来的地方。
隆务河两岸,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鸡犬之声相闻,土路两边是“里不见土,外不见木”的农家小院。与寻常农村不同的是,在热贡的村庄里,走几步路就有一家画店,要么是工作室、画院、艺术公司。全国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青海省有4位,4位大师全在吾屯。村中行人,一个扛着锄头下地的农夫,一个手捻念珠的僧人,或许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卡画家。隆务河谷中的这些艺术村落洋溢着一种儒雅气质,人人安静如水,然而静水深流,深不可测。
一般县城,如果哪位画家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肯定全县名闻遐迩。在隆务河谷里打听“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那位画家住在哪”,热贡人问,他是哪个村儿的?
42岁的僧人角巴加就是“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那位画家”,他住在吾屯上寺的僧舍里。
角巴加翻译成汉语,意思是“无敌金刚杵”,他的僧舍里鲜花盛开,叔叔兼唐卡师傅琼排正在侍弄院子里的杏树。角巴加刚从西安回来,他在法门寺画了两幅壁画,一幅《千手千眼观音》,一幅《释迦牟尼佛》。
角巴加7岁进入吾屯上寺跟叔叔学画,先学《度量经》,也就是唐卡的“绘制原理”。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六臂玛哈嘎拉等五六百位佛陀、菩萨、护法各有各的画法,诸如从发际到眉间、从眉间到鼻尖、从鼻尖到嘴唇、从颈部到心口、从心口到脐眼、从脐眼到会阴……比例关系极其严格,画师不得越雷池半步。绘制之前先用炭笔在画布上打格子,用以确定比例。“32相”(显著特征)和“80随许”(细微特征),再到手印、法器……无一不有近乎苛刻的规定。藏传佛教计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八极微尘”、发尖、芥子、虱子、青稞粒……精细标准之下,唐卡画师勾勒细线条时,外行只看到走笔看不到线条,而唐卡画师之间则有着通灵般的默契,谁水平如何一目了然,造像双眼的瞳仁对称度差一根发丝都能看出来。一个花瓣、一缕衣襟,画上一整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角巴加小时候买不起纸,就在木板上抹上酥油,撒上一层柏叶灰,把针绑在木棍上当画笔苦练基本功,画一次刮一次。两三年之后才在纸上打底稿,配颜料着色。5年后的13岁那年,角巴加才有资格用画布了。
选画布是唐卡绘制的第一道程序,画布多采用厚实的白棉布,裁剪后绷在画架上。逢晴天在画布上涂一层木胶,再涂一层石膏,晾干后用细石反复碾磨布面,磨到光滑平整,没有细微的洞眼为止。
接下来就可以打底稿了。打底稿的笔是桦木棍削尖烧制而成的炭笔,先按《度量经》画好格子,再在格子里勾勒出造像草图。
着色的笔是用猫毛制成的细毛笔。传统颜料包括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天然矿物颜料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天然植物颜料,基本颜色是红黄蓝绿白五种,能调制出几十上百种颜色。着色之后是描金,即用金汁把造像再描一遍。用金是热贡唐卡的重要特征之一,描金和最后的几道工序如铺金、磨色和开眼都会用到黄金。
颜料制作是唐卡艺人秘不外传的绝技,绝技中的绝技是制作金粉。格桑说,过去画师用金锭自己加工金粉,作坊不透光不透风,神秘感十足。现在画师大都买南京生产的金箔,把金箔放在干净的碟子里,用手指碾压研磨,先磨成金疙瘩,再磨成粉末,整个过程需要三天。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入我们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皮肤病治疗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