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的想法,还是两个:一是阐述我心驰神往的藏獒精神;二是关注人和自然日渐断裂的矛盾
40年草原生活
在采访中,记者还意外获悉,目前,杨志军已经创作完成了《藏獒三》,目前正在修改,预计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能和读者见面,“书写得怎么样我还不敢说,还需要读者鉴定,但是写完《藏獒三》我长舒一口气,我要写一部藏獒史诗的梦想算是实现了《藏獒三》也是延续《藏獒二》写下来的,写的是1967年左右的事,这样,从第一部的上世纪50年代初到第三部1967年,一共写了十七八年,这正是藏獒的平均寿命,也是我最初要写藏獒一生的构思的实现第三部主要写的是老年藏獒,写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人和藏獒的悲剧”
1995年,杨志军离开生活多年的青海,调到青岛财经日报工作藏獒犬价格,从草原到城市,从西北到海边,生活的环境变化很大,但创作的状态却一直没有停歇,“生活状态的改变不会影响我的写作,离草原远了之后,我反而能以一种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来观照发生在草原上的那些事情在物质越发达的地方,人们就越讲‘狼性原则’,我受的刺激就越大,如果我一直在青海,可能还写不出《藏獒》来另外,现在的单位挺关照我,我的自由时间比较多而且由于记者的身份,我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虽然不少人认为我是‘荒原作家’,但是我相信自己以后也会写写都市生活,不过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等到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积累了不少内心的表达欲望之后,我肯定会写写都市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我的内心永远都有表达的欲望,我的写作藏獒犬视频永远不会停息”
说起写《藏獒三》的过程,杨志军颇有感慨:“写第二部的时候就有人告诫我,必须写得比第一部要有特点其实每写一部都是对我精神的一次洗礼每一次我的精神都会有所突进,在第二部里,我把狼和藏獒的物种特性作了很多对比,到第三部,我的思考更深了一步,人和藏獒的关系,人和狼的关系,狼和藏獒的关系都开始纳入我的视野,狼和藏獒都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我想探讨的是,人和自然最终会走向怎样的契合或者断裂?”
《藏獒》的畅销,跟它的粗犷和边缘也有关系,这对读者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魅力,显然,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这种小说的杨志军祖籍河南,父亲在1949年的时候跟随解放军来到青海,成为青海日报的创始人之一1955年,杨志军出生于藏獒幼年青海,在青海生活了40年40年的草原生活给杨志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跟记者说起那段岁月的时候,杨志军平静的语气中透出了浓厚的怀念:“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下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几乎就是在草原上后来我自己也成为青海日报的农牧记者,常驻牧区草原上的记者跟城市里的记者不一样,我出去采访都是骑着马,为了采访方便,藏民怎么生活,我就怎么生活,藏民喜欢什么我也喜欢什么,而藏獒是藏民的生活伴侣,它们和藏民一起住在帐篷里,藏獒能判断客人是否对主人怀有好意,如果它觉得你不友善,就不会让你进帐篷所以我也很喜欢藏獒,有时候出去采访也带着藏獒,因为路上有可能会遇到狼书里写的那些关于藏獒的故事,很多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藏獒的很藏獒幼年多故事真是让人感动、震惊,之所以想以三部曲的形式写出藏獒的史诗,就是因为这段生活时时在我内心燃烧”
2005年,杨志军的《藏獒》问世,而在此之前,姜戎的《狼图腾》已经十分畅销,有人认为杨志军写《藏獒》是跟《狼图腾》的风,杨志军对这种说法毫不在意,他坦率地表示,自己写《藏獒》的确和《狼图腾》有关,但不是因为受了《狼图腾》这本书的刺激,而是因为受了这本书在社会引起的一些不好现象的刺激杨志军说:“《狼图腾》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但是它畅销之后,出现了一个提倡人类学习狼性的社会现象,有一些跟风出版的书开始提倡‘狼性原则’,一些企业还以此作为理念,提出什么‘与狼共舞必先为狼’的口号这让我深受刺激狼是一种弱肉强食、极端藏獒寿命自私的物种,把这种物种的特性加到人类身上,合适吗?所以我很反感这些借势发挥的‘狼性原则’,我觉得那是一种文化垃圾,如果人真的像狼一样思考,像狼一样极端自私,那么人类就失去了和谐,就不会有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垃圾让我受到了刺激,激活了我内心对藏獒的记忆,写《藏獒》让我找到了一个表达自己对‘狼性原则’的义愤的渠道”
很多人都是因为《藏獒》才知道杨志军,其实在《藏獒》之前,杨志军已经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苍苍茫茫的草原总是引发我内心的无限感慨一开始的时候我写诗,觉得诗歌更能表达情绪,后来也写小说我觉得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理解,写作是对我这种表达欲望的满足藏獒犬视频”
写作是
内心欲望的表达
那么在杨志军心里,藏獒身上有着什么值得人类学习的精神呢?“藏獒是凶猛的,它总是忠诚地守护着自己主人的领地,它不会去侵犯别人的领地,但是如果别人侵略了它的领地,它就会奋力反抗藏獒是人类的伙伴,它忠诚而勇敢,见义勇为是它的本能在物质发达、灵魂残缺的现代社会,人类社会越来越缺乏的东西,正是藏獒所拥有的东西因此,我想通过藏獒,在批判‘狼性原则’的同时,树起人类精神的一面旗帜”
完成藏獒史诗
《藏獒二》讲述的依然是轰轰烈烈的“狼獒之争”小说诗意化的叙述与表达裹挟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字里行间倾注着对他眼中和心中的青藏高原的浓厚情感,以及对那最后一块圣地的无限虔诚与眷恋40年的青海生活给予了藏獒犬怎么看纯不纯杨志军什么样的人生积累?藏獒身上有着怎样值得人类学习的精神?人和自然最终会走向怎样的契合和断裂?记者昨天通过电话,采访了《藏獒》的、现居青岛的著名作家杨志军
今年年初,《当代》杂志出了一期杨志军专号,收入了《藏獒二》和创作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杨志军说:“《当代》之所以想重新发表这部《环湖崩溃》,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以青海湖为中心的草原地带,写了人类‘认识草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草原——品尝到破坏草原带来的恶果——开始觉醒’的整个过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小说我天天生活在草原中,目睹了草原怎样一点点变成沙漠但是对1987年的中国而言,我的小说也许是一种超前思藏獒寿命考,20年后的今天,由于周边环境慢慢变坏,青海湖湖底的岩石隆了起来,大湖被分割成了两个小湖,湖面渐渐缩小,湖水也渐渐干涸我写的《环湖崩溃》预见了这种变化”
今年年初,杨志军又出版了《藏獒二》,有评论家认为,与《藏獒》相比,《藏獒二》的场景更加壮阔宏大,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刺激,内涵更加丰富,叙事更加娴熟,基调更加苍凉悲壮,《藏獒二》比《藏獒》前进了一大步而杨志军也表示,虽然写续集有风险,因为读者对第一部的印象太深刻了,写得不好容易狗尾续貂,但是因为对藏獒还有太多东西要讲,他还是忍不住继续写了下去:“因为不知道这种题材的图书有没有市场,所以《藏獒》我写得很拘谨,很多生活的积累,很多想法都没有写出来书出版后藏獒价格,读者的反响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读者的良好反响和我内心很多尚未表达的生活积累,让我又开始写《藏獒二》,《藏獒》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事情,《藏獒二》是对《藏獒》的延续,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事情,书中无论是人物还是藏獒的主人公都没有变,集中写了藏獒在一场大雪灾中的英勇表现”
□本报记者 钱欢青
通过藏獒
高扬人类的精神旗帜
今年以来,我省的长篇小说创作捷报频传,一大批颇具实力的作品相继推出,长篇小说创作出现集体“井喷”现象,“文学鲁军”再次引起全国瞩目在今年出版的这些长篇小说中,青岛市作协副主席杨志军的《藏獒二》,因为题材十分独特,同时有《藏獒》的畅销作为铺垫,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用三部曲
与藏獒为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