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依赖症)是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停饮后常感心中难受、坐立不安,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复饮症状则迅速消失。常合并躯体损害,以心、肝、神经系统为明显,最常见的是肝硬化,周围神经病变和癫痫性发作,有的则形成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及酒精中毒性脑病。
图片来自网络
因酒精为亲神经物质,长期饮用可产生慢性中毒,造成神经系统难以逆转的损害,大脑皮层接通功能减弱,灵活性减低,是慢性酒中毒主要发病机理,其病理改变是神经细胞的炎性改变及变性改变,严重者出现脑萎缩,脑的体积减少,除中枢神经外,周围神经同样受累,并可导致其它脏器的病理改变,而产生临床症状。
逐渐加重的个性改变和智能衰退是慢性酒中毒者的特征,病人渐变得自私、孤僻、无责任心、情绪不稳定、情感迟钝、工作能力、记忆力下降,与周围的人不易相处,以酒当饭,以致胃炎,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失眠,性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以及衰竭,常有肝肾硬变,心脏扩大,酒精中毒性心肌炎等,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常出现躯体合并症,神经系统可有震颤,神经炎,肌萎缩等改变.
慢性酒精中毒是一种进行性的、潜在的可以致人死亡的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对饮酒的强烈渴望、耐受性增加、依赖性增强和不加以控制。对酒精的依赖一些人表现明显,而对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不明显。当一些慢性嗜酒者醉了的时候,而另一些经过锻炼则能足以控制自己的外表,以接近正常的状态去处理每天的事物。然而,慢性酒精中毒能够导致许多疾病,包括低血糖、肾脏疾病、脑和心脏损害、皮肤血管扩张、慢性胃炎和胰腺炎等。
图片来自网络
酒精中毒是由遗传、身体状况、心理、环境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遗传被认为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父母嗜酒,其后代嗜酒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4至5倍,但也有绝对戒酒主义者战胜了遗传这种方式。
治疗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戒酒阶段,有时也称作解毒阶段,另一则是康复治疗阶段。对酒精中毒早期阶段的患者,戒酒会引起焦虑和失眠;而对长期依赖酒精的患者来说,戒酒则会引起不能控制的颤抖、惊慌和震颤性谵妄(delirumtremens,DT)。患DT的病人如果不被专业人员治疗,死亡率将超过10%,因此,晚期阶段酒精中毒的患者戒酒,应该住院进行。
治疗可能要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戒酒硫(Disulfiram)能干扰酒精的代谢过程,喝少量酒就会引起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和呼吸困难。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Naltrexone)能减少对酒精的依赖,但推荐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并二氮卓(Benzodiazepine)是抗焦虑药物,常用于治疗戒酒症状如焦虑和失眠,也用来预防癫痫发作和谵妄,因成瘾性宜慎用。
康复阶段的关键是彻底戒酒。辅助治疗:针灸、按摩、水疗、放松疗法、营养及饮食、锻炼、家庭治疗、自助小组、心理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
防治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①饮酒时做到“饮酒而不醉”的良好习惯。
②饮酒时不应打乱饮食规律,切不可“以酒当饭”,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③一旦成瘾者应迅速戒酒,对戒断综合征应细心照料,重者必须入院治疗。
④对慢性酒中毒或酒瘾的治疗,可用促大脑代谢药物(如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静脉点静,每日一次,必要时应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营养药,10~12次为一疗程;合并应用镇静催眠药达到镇静和防止癫痫发作的出现,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或奋乃静控制兴奋和伴发的幻觉、妄想等症状。
⑤可应用抗饮酒药物,如戒酒硫和痢特灵以中止饮酒,对酒产生厌恶感;也可在饮酒时应用阿扑吗啡皮下注射,造成厌恶性条件反射而戒酒。
⑥在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戒酒及症状明显好转之后,应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并使他们取得社会性康复。
图片来自网络